日本灾害应对与风险沟通研究

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“灾害大国”,日本在灾害日益增多且加剧的背景下,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正不断提高。其中,如何发布避难信息、如何设置和运营避难所,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。我们采访了日本大学危机管理学部的宫胁健教授,他长期致力于灾害应对与风险沟通领域的研究。

▋ 以“风险沟通”推动构建抗灾型社会
通过地区性对话,共同认知灾害风险

“风险沟通”是指在灾害发生前后,地方政府与居民之间就各类风险进行充分对话。例如,若能让居民提前了解避难所的位置,并共同探讨在避难所无法正常运转时的应对方案,这些准备将在紧急时刻转化为安心的保障。同时,通过居民代表与政府的沟通,可以明确避难所的运营方式,从而保障避难生活的有序进行。居民与政府之间相互理解、共同协作,是应对未知灾害的关键。不仅在灾前需要反复协商,灾后也应持续评估当前可采取的措施,以防发生二次灾害。通过这样持续而积极的沟通,我们有望建设一个更具韧性的抗灾社会。

▋ 日本灾害对策的当务之急:反思避难所运营的课题
携手民间企业,缓解人员短缺困境

近年来,避难所的实际运营情况屡屡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。尽管避难所在灾害时不可或缺,但大量不同性别、年龄和价值观的人们共同生活,会带来超出预想的困难。压力不断累积,平时可以容忍的小事也可能在焦虑中演变为冲突,涉及卫生、噪音、性别差异等多方面问题。

与国际比较常引发讨论。例如在欧美,常见搭建帐篷以保障个人隐私的做法,有观点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相对滞后。然而,日本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,其避难所建设与运营必须结合本国具体的社会环境、法律与制度背景。不能简单以“优于”或“劣于”其他国家来评判,而应在现实条件基础上持续改进。

▋ 开发灾害专用“避难信息应用程序”,实现精准信息传递
跨学科合作推动应用研发

灾害发生时,避难行动的不顺畅也是一大难题。目前,各级政府与机构虽然尝试了多种信息发布方式,以促进顺利避难,但信息往往未能有效传达到每一位居民,这可能是导致避难延迟的原因之一。为此,我们正在研发一套灾害时个人避难行动支持系统——“灾害用个人警报”。该系统由日本大学危机管理学部与理工学部等合作推进,属于文理融合的联合研究项目。山中新太郎教授等擅长软硬件开发的专家也参与其中。未来,如系统得以实用化,将能基于用户实时位置信息,向智能手机等终端个性化推送最适合的避难指引。

▋ 将灾害视为己任,携手地区共同应对
跨领域拓展灾害研究

要解决灾害时期的各类课题,必须汇聚多领域的专业知识。举例而言,推动避难所民营化需要法律专业支持,未来我们将与法学部教师合作探讨可行方案;而改善避难所环境,则可借助艺术学部在设计与创意方面的专长。此外,信息工程、医学、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也需共同动员,以全方位应对灾害挑战。

日本大学设有“日本大学灾害研究协会”(简称NUDS),致力于融合多样化的研究成果,共同构建抗灾型社会。NUDS汇聚了全校文理各科的力量,可迅速调动多角度专业知识,这正是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日本大学所具备的独特优势。除上述研究外,NUDS还开展针对过去暴雨受灾地区避难行为的调查等,覆盖灾害应对的多个阶段进行研究。

▋ 每个人都是防灾主体
从学生到地区,共同推动风险沟通

如果每个人都能将灾害视为“自己的事”,认识到自身也是防灾共同体的一员,风险沟通将取得更大进展。危机管理学部的教师们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,使他们能够主动面对灾害议题。期待这些学生在未来进入政府机构或民间企业后,能够广泛传播所学知识与意识,从而推动日本防灾整体水平向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
我们也致力于加强学生与地区之间的联系,通过防灾教育与研究活动,促进师生与当地居民的交流。期待这些互动能够进一步推动沟通,共同推进更有效的灾害应对策略。